文章來源:昆明日報 第A05版
龍津藥業實驗室 記者劉凱達攝
盛開的燈盞花,就像一朵朵淡紫色的雛菊。在外行人眼里,或許確實也與普通雛菊無異;而在醫者眼里,卻是治病的珍貴藥草。
27年的精心“澆灌”,這些小小的花朵,不僅“開出”了醫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良方,更“開出”了昆明本土一家新興藥企——昆明龍津藥業。
小小燈盞花“開出”一藥企
上世紀70年代,文山丘北縣一位苗族老中醫獻方:“用燈盞花燉雞蛋,可治療中風、偏癱、手足麻木。”
中風、偏癱,這在當時是很難治療的疾病。這么小的花朵真有這么大療效嗎?隨后的20年里,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云南省藥物研究所以及各大制藥企業對燈盞花進行深入研究,注射用燈盞花素制劑也在臨床治療中日趨成熟,這朵不起眼的小花開始釋放出巨大潛力。
1991年,站在一大片盛開的燈盞花面前,年輕的創業者樊獻俄目光如炬。他看到了這些小小花朵背后的巨大潛力——“或許,它們能為萬千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減輕病痛的折磨!”憑借企業家敏銳的洞察力和醫藥人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一年,他自籌資金創辦了昆明群星制藥廠,專門研制開發注射用燈盞花素等藥物,至1996年組建如今的昆明龍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朵朵燈盞花,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在樊獻俄手中開啟了康澤蒼生的奇幻旅程。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推動力
從一粒種子,到發芽開花、加工提煉,燈盞花的每一步蛻變,都離不開科技的土壤。樊獻俄和同伴敏銳地意識到,技術創新就是企業發展的推動力。
種子是產品的源頭,是企業要守好的第一道關卡。龍津藥業與科研機構以及多家高校開展從新品系研發、良種選育、種子種苗繁育、標準化種植,到成品質量控制提升的深度研究,并開展基因組測序、太空育種等現代育種技術手段,選育出燈盞花素含量高達3.0%的燈盞花新品系“龍津1號”。
提煉是藥品療效的核心。1992年,企業就開始研發當時最為先進的中藥凍干粉針劑技術。1994年,龍津·注射用燈盞花素(凍干粉針)在全國首家上市,徹底解決了燈盞花素在水溶液中難溶解和不穩定的技術難題。但是,由于早期技術有限,產品純度僅為90%左右,臨床中不良反應偶有發生。
“做藥品,最重要的就是質量,我們必須對患者負責!”樊獻俄知道,要解決純度問題,必須要引進人才,開發更先進的提取技術。于是,作為企業董事長,他“三顧茅廬”請到高級工程師張人偉。
技術難題的破解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樊獻俄、張人偉和公司同伴歷時多年才徹底解決燈盞花素工業化規模分離純化的技術難題。最終,龍津·注射用燈盞花素中燈盞花乙素純度達98.0%以上,產品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由原來的1‰降到0.3‰左右。
為更好地保障產品質量,龍津藥業建成了自動化凍干制劑應用示范車間,如今自動化水平已達96%,生產關鍵工序實現自動監控、在線清洗、在線滅菌,全過程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產品質量。龍津·注射用燈盞花素安全有效,銷售市場規模占到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約60%(南方所數據提供),在全國銷售中處于領先地位,是萬千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藥。
未來研發更多療效安全良藥
心腦血管疾病是困擾很多病患的慢性疾病,且中國心腦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于上升階段,心腦血管病藥物成為人們最需要的藥物之一。
龍津藥業瞄準了對心腦血管疾病有治療作用的燈盞花產品?!斑@片土地賜予了我們珍貴的資源,我們要好好珍惜,要讓燈盞花不僅僅是龍津的燈盞花,也是云南的燈盞花,更是全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燈盞花。”這是樊獻俄多年未改的初衷。
不僅腳踏實地,龍津藥業更放眼時代,聽取人們最大需求。“因為有人需要,所以我們要去研發,做科研、做醫藥,就應該有一顆純粹的心。” 龍津藥業總裁助理樊麗娟說。
1991年,樊獻俄站在一大片盛開的燈盞花前下了決心——要為萬千患者減輕病痛的折磨。未來,龍津將全力以赴研發、生產出更多為患者帶來療效并且安全放心的良藥。
記者董宇虹報道